西安市临潼区坚持把发展科普事业作为全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全面推行“1551”科普工作新模式:建立一套工作机制、突出五大重点人群、实施五项重点工程、明确一个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推动临潼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群众欢迎。
好的机制是一切行动的灵魂,临潼区建章立制、完善机构,首先将科普工作纳入全区“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内容,列入全区年度重点工作,纳入对全区各街道、各部门目标考核,全力推动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
成立了由西安市临潼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和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临潼区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协调机制、联席会议机制和工作调度机制,不断强化部门协作,为全方位科普打好基础。还逐级建立科普网络,完善了区、街道、村(社区)、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科普网络建设,各相关部门及全区各街道都吸纳本地“三长”(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到所在街道科协兼职,通过自身专业和业务工作开展相关特色系列科普活动,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
不断壮大科普志愿者和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出台了科技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制度,积极组织志愿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不断拓宽科普渠道,线上线下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有力推动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扎实开展。
在“1551”新工作机制的引领下,成绩显著,成立了临潼区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研究中心,组建四个研究课题组,扎实开展研究工作,助力科技创新。
目前,西安市临潼区科协委员窦秉德研究的生物农业与酶制剂应用技术、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朱珍华指导区骊东富硒农业技术协会,在石榴、甜桃、樱桃等特色农业推广的富硒技术,西安番茄研究所番茄制种等技术在农产品的应用,打造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及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不断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明星产品”评选活动,以区域内农技协、科普基地为支撑,以优质农产品为依托,抓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抓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临潼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爱琴海高端人才服务基地,建立高层次人才“4+2+N”联系服务机制,并在全区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科工商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榜单人才”评选活动,广泛吸纳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等区内外人才、服务临潼高质量发展。
临潼区充分发挥旅游业、农业等产业优势和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借助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打造渭北新城的契机,率先在全省全市践行零碳发展,辖区陕西省太阳能协会科普基地走出展室到农村开展节能减排和零碳科技宣传和产品展示,辖区群众节能和环保意识明显提高。临潼打造“零碳科技城”和“西部碳谷”,实现产业和工业领域的弯道超车,为全省全市“零碳”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编辑:史耀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