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游客参观游览张学良公馆。(资料图片)
开栏语
烽火回响,岁月峥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日起,本报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西安抗战印记”专栏,循着城市深处的历史足音,重温抗战时期的西安故事。从西安事变的转折瞬间,到在西安唱响的《松花江上》;从大华纱厂机器轰鸣的抗战生产线,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架起的“红色桥梁”……我们将以文字追溯记忆,以镜头定格沧桑,重温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先烈、赓续抗战精神,在和平之光的沐浴下凝聚奋进前行的力量。
暑期,西安的一处红色地标成为市民游客汲取精神力量的火热课堂。
8月15日上午9点37分,西安事变纪念馆开馆仅半个多小时,纪念馆大门外的电子屏上显示,实时游客人数已达240人,馆内的张学良公馆东展厅实时人数97人,已逼近最多容纳100人的承载上限。“最近正值旅游高峰,每天的游客超过5000人。”纪念馆业务研究部部长时婷说。
亲子游、研学游、红色主题游……各路游客走进景区,或安静聆听,或认真观看史料,在重温红色记忆中汲取奋进力量。
★历史的转折 永远的纪念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一场爱国行动。西安事变与红军长征胜利、一二·九运动相互作用,成为中国从长期内战转向全民抗战的重要因素。
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的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在西安事变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题性纪念馆,于1986年12月西安事变50周年之际正式向社会开放。
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陕西省和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抗战纪念遗址设施及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每年都迎接着近百万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精神洗礼。
“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1936年12月12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古城夜空,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在“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第一展室,讲解员李昱颉铿锵的话语带领游客们一起回到了8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
游客们随着讲解员的步伐缓缓移动,不时提问互动。家长们手指图片给孩子们讲述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不少长者对展室内陈列的老物件感慨万千。
人群中,一个年轻女孩,身体微微前倾,认真观看着1936年12月1日毛泽东、朱德等致蒋介石书。
看书信的女孩名叫陈孟学,从河北而来,9月即将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老师。“这次和朋友来西安旅游,我们的行程里安排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历史文化景点,其中,西安事变纪念馆是非常重要的一站。早就期待能来西安,触摸历史的脉搏。通过参观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危难时刻全民族上下团结一致的磅礴力量,这份震撼直击心灵。”
游客阅读历史资料。
★真切的感受 深刻的记忆
走出第一、第二展室,游客们依次登上A楼、B楼、C楼。这三座小楼,就是张学良当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如今,小楼里面复原了他曾经居住过的卧室和办公室:西楼三层楼梯东面是个大套间,堂屋有办公桌、沙发、收音机、留声机等;楼中部向外突出的部分为小餐厅;东面里屋为卧室。
“我们特意走进C楼,参观了张学良及其眷属的居住地,里面的陈设都很简单、质朴,但它却是西安事变的酝酿、发生及和平谈判的重要场所。”来自安徽的大学生罗泽说。
罗泽和同伴朱浩然在西安游玩的行程只有四天,但他们还是特意挤出半天时间,专程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总觉得来纪念馆实地感受那段历史,会比单从书上了解来得更真切,记忆也更深刻。尤其是看到当年的电报、照片,真实踏进张学良先生住过的小楼,觉得历史距离我们这么近,这种‘扑面而来’的沉浸感很难在记忆中抹去。也让我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今人更要努力、珍惜!”罗泽说。
除了聆听讲解、实地参观,纪念馆许多互动体验,也深受游客欢迎。“张学良乘坐过的汽车”“西安事变和平谈判场景”“东北竞存中学校徽”……“我打卡集齐了9枚印章,回去可以送给同学们,也是不错的旅游纪念。”来自甘肃的青少年洪清洋说。
“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是谁?”参观过后,第二展室出口处的数字魔方墙便于游客加强记忆。每块小魔方,正面是问题,背面有答案,引得孩子们翻来看去。
游客观展。
★多样的展览 全新的触动
在纪念馆出口处,一个新的展览即将开展。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李茹、张雨静荷等正在与纪念馆工作人员讨论布展方案。
“这次由西安事变纪念馆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名为《民族正气翻危局》,将于9月初与广大游客见面。”时婷说。
展览通过四个单元,240多幅历史照片及多媒体形式,向广大观众介绍抗战故事,展示抗战精神。
“在展览中,为了增强大家的体验感,除了传统多媒体展项外,我们此次还特别设置了互动打卡区,大家可以通过双手轻触的方式实现抗战精神传承人打卡。”时婷说。
时婷表示,今年5月,纪念馆面向全国各大高校开展了红色文创征集活动,目前已收到近百件作品。9月初,征集活动将揭晓结果,其中的优秀红色文创设计将有望在纪念馆进行展示,后期或将成为文创纪念品,与广大游客见面。
西安事变纪念馆今年还与西安美术学院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从主题展的前期设计到实施,西美学子一直全程参与。“为做好此次工作,我们前期翻阅了大量史料,也聆听纪念馆的老师讲了不少历史故事,有许多全新的感受,全新的触动。这种历练,对于我们铭记历史、激发创意收获良多。”李茹说。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历史不会被遗忘,致敬张少帅”“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纪念馆留言簿上,一行行滚烫的文字,把历史的呐喊与青春的誓言连成一片。
记者离开纪念馆时,馆里依然游人如织,人声未散,脚步未停,历史在斑驳的树影下继续向前。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记者 拓玲文/图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