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岐山 唱响周原”广场舞大赛现场。
当青铜器饕餮纹饰在研学少年的拓片中浮现,当《诗经》雅韵随啤酒泡沫升腾——这个夏天,岐山县以一场持续4个月的“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让沉睡3000年的周礼文明走出典籍、融入市井,在古今碰撞中奏响新的乐章。
从博物馆到生活场景的文化跃动
7月25日晚,岐山县凤凰火街人声鼎沸。“鼎沸周原・乐飨盛夏”啤酒音乐美食季拉开帷幕,台上周舞雅乐与现代歌舞交替上演,台下岐山臊子面的醇香与鲜啤的清爽交织,来自咸阳的游客周先生举着刚买的青铜器摆件笑道:“在烟火气里感受周文化,比书中看到的要生动百倍。”
在景区的“君子六艺”体验营,年轻人挽弓射箭、执箭投壶,手机镜头里记录的不仅是游戏瞬间,更是对“射以观德”传统的践行;“着周服・行周礼”摄影活动中,游客宽袍广袖行揖礼,朋友圈里的九宫格藏着“揖让进退”的尊重之道;亲子手工坊内,孩子们拓印青铜纹饰时,指尖触碰的是先民对宇宙秩序的想象 —— 这些体验让周文化从博物馆展柜走进生活场景,从学术研究的专业领域融入亲子互动的日常时光。
据介绍,此次“寻周记”周文化系列活动不止步于满足消费者吃、住、行、游、购、娱的多元化需求,以当地推出的“周礼文化进万家”互动体验活动为例,该活动以“沉浸式、互动化”为特色,让周文化走出博物馆、走进生活场景。活动主办方在景区、街区等地设置了“君子六艺”体验营,市民游客可以进行投壶射箭、临摹金文、编钟体验、揖礼学习,切身感受“礼、乐、射、御、书、数”的传统智慧。
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新峰认为,岐山的可贵,在于不把文化当“道具”,而是让它成为产业升级的内核、城乡融合的黏合剂。“当人们积极成为传承传统文化上的一个链条时,当地所特有的城市气质将凸显出来,传承的模式也必将成为这个地方的独有范本。”
“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是传承”
“动作一定要踩着音乐,尽可能舒展!”7月31日晚,在“舞动岐山 唱响周原”广场舞大赛决赛的后台,来自蔡家坡的舞蹈队正列队准备上台。这场持续三天的赛事,从初赛到决赛,共吸引了31支民间舞蹈代表队参加,参赛队伍将周礼乐舞元素融入广场舞表演,赢得台下掌声不断,成了最接地气的文化传承。
“寻周记”的突破在于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计划在9月启动的“红领巾讲周文化”演讲比赛,让青少年从“听历史”变为“讲历史”;岐山籍作家采风活动鼓励本土创作者“从岐山出发”,用内生视角挖掘文化根脉;待启幕的第六届周文化研讨会更邀请市民代表与学者对话,让民间智慧汇入学术研究。
从市井百姓到文化学者,从垂髫小儿到银发长者,不同群体用各自的方式诠释周文化:社区阿姨把周礼故事编进快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弟在街区直播青铜器复仿制,中学生用手抄报解读周礼—— 这种“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是传承”的氛围,让文化传承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夜幕下的岐山,投壶体验区仍有市民排队。当一支箭矢稳稳落入壶中,欢呼声里仿佛能听见3000年的回响。这场持续4个月的“寻周记”,或许终将落幕,但留在岐山土地上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文化基因重新激活的温度。(记者 左婷 通讯员 容妍)
编辑: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