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里的“艺术范儿”

时间:2024-06-05 15:43:03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芒种里的“艺术范儿”

在芒种节气,农事活动和习俗很多

3bf66e20-0ac5-46eb-a435-e8bf79a6ac1b.jpg.2

66f1ee4d-fa1e-41db-8c1a-460aa1220c12.jpg.2

芒种。 赵熊刻

5ecb9b9d-3225-42f6-ac55-80fa50cb4364.jpg.2

苗春生《麦收季节》组塑局部。 受访者供图

e74ece2a-6493-47ba-b8e6-1737fec083a6.jpg.2

赵望云画作《晒麦场上》。 本报记者 孙亚婷翻拍

5f2d2af8-2636-41c2-9738-d9789970a32c.jpg.2

6月1日,第六届关中忙罢艺术节暨《麦田里的秦腔:张韬、傅亦轩影像双个展》在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开幕。图为八号公路旁麦田里的巨幅图像。 本报记者 孙亚婷摄

本报记者 孙亚婷

风吹麦浪,稻苗新绿。庭前垂雨,栀子花香。绿树阴垂,水冷瓜甜。青梅煮酒,把盏言欢。百花落尽,饯送花神。今日芒种,三秦大地收获着丰硕的果实,也播种着新的希望。

随着“三夏”大忙如期而至,三秦大地上的农人开始割麦、插秧、下种、织丝,流淌着耕耘的汗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这个有收有种、有劳有得的节令里,“长安画派”的先贤、在田野里成长生活的民间艺人、用镜头记录劳动场景的摄影艺术家们用画笔、用刻刀、用镜头讴歌人民,赞美生活,抒发情感,留下一幅幅精彩的艺术作品。

■ “长安画派”的笔墨

“长安画派”是三秦大地上的一面艺术旗帜。半个多世纪来,画家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着力描绘人民,为人民代言。他们的作品处处洋溢着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歌颂,其中不乏表现芒种之际人民辛勤劳动和夏收景象的作品。

石鲁一直倡导创作为人民服务。他的作品《扠麦人》《夏收》《丰收小景》等,就是劳动人民夏忙时的真实写照。《扠麦人》创作于1964年,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这幅画作中,一名身强体壮的汉子将刚收割的麦子用杈摞在旁边高高隆起的麦垛上。在灰色的整体色调下,汉子光着膀子,裸露在外的肌肤被点缀上橙红色,顶着烈日辛勤劳作的庄稼汉形象跃然纸上。

赵望云定居西安以后,常赴陕北、陕南旅行写生,对地貌和民居民俗有着深刻感悟。他创作的《山麦丰收》绘制精心,构图饱满,笔墨自然朴实,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壮阔的山景中,忙碌在麦田的农人所占的画面比例极小,却是整个画面中最为生动之处。山巅的麦田里,数十人弯着身子,或挥舞镰刀割麦,或整理打捆;近处树旁,一位老人担着两捆麦子往山下走。

赵望云笔墨中的芒种,还表现在《山间农忙》里的插秧、《陕北印象写景》里的锄地、《晒麦场上》里的扬麦等场景中。这些画作以朴实淡泊的真诚,将三秦大地的夏日农事图景铺展开来。

如今,深受这些长安画派先贤思想和画作影响的陕西画家茁壮成长。他们既取法传统,又师古不泥,书写着新时代的艺术答卷。

画家邢庆仁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创作多选取乡土题材,展现夏日乡村图景,如《农家的日子》《安康景》《家园》等。在他描绘芒种时节的一幅写生作品中,一位妇人举着簸箕在筛麦,小孩站在她身边;一位老人蹲在地上休息,笑嘻嘻地望着老牛和它刚生下的小牛;走过来的老人和女子也满脸笑意,似乎在表达着丰收的喜悦。

■ 民间美术的剪刻

“节序届芒种,何人得悠闲。在芒种节气,农事活动和习俗很多。”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专职副主任、民俗专家王智说,“人们要抢着收、抢着种,男子忙女子也忙。凤翔木版年画代表作《女十忙》《男十忙》就直接反映了生产劳作、男耕女织的繁忙景象,比如女子纺线、织布、洗涤,男子播种、割麦、装袋等场景,是不可多得的我国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画卷。”

多年来,王智在陕西大大小小的村落走访了成千上万名手艺人匠人,致力于挖掘陕西非遗。

提到芒种,他回想起非遗泥塑艺人苗春生创作的《麦收季节》。作品中,人们头戴草帽,神态各异,专注地干着手头的活儿,生动再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黄土地上的劳动场景。王智介绍,苗春生的泥人之所以生动,与他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种过庄稼、栽过果树,会画画,当过电影放映员……这些经历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安塞,剪纸也叫窗花,历史悠久,造型古拙,线条浑朴。妇女们从田里回到家,将大家伙儿打麦扬场的景象剪出来,真挚又朴素地表达着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

高如兰、常振芳、潘常旺、高金爱等安塞剪纸老艺人创作出许多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剪纸花样。她们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剪出身边熟悉的人和物,再现陕北人民淳朴的劳动生活。如今,虽然一些剪纸艺人已经老去,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积淀的文化底蕴依然流淌在剪纸艺术中,持续滋养着下一代传人。

■ 摄影镜头的捕捉

随着芒种到来,秦东大地上的小麦陆续成熟,满目金黄。5月24日,今年夏收“关中第一镰”在潼关县开镰。自此,关中地区大规模麦收由东向西逐渐展开。

在“三夏”大忙的场景里,人们翘首以盼的除了收获,还有忙罢节庆。

王智介绍:“过去,夏忙至少要持续一个半月。老话说‘忙前女看娘,忙完娘看女’,颗粒归仓、五谷下种、菜籽榨油,这些都完成了,娘才有心思看女儿,这才算忙罢。这时,人们会走亲戚、办酒席,表喜悦、庆丰收,有些村庄还会以戏剧、皮影、社火等文艺形式来助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忙时间被大大缩短,忙罢节庆活动也就提前了。”

如今,在最为欢乐动人的时节里,忙罢有了更新潮的“玩法”——6月1日,秦岭北麓,第六届关中忙罢艺术节暨《麦田里的秦腔:张韬、傅亦轩影像双个展》在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开幕,迎来了一群观展游玩的市民游客。

在西安美术学院,鄠邑区委、区政府,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关中忙罢艺术节将陕西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与教育、艺术、乡村建设融为一体,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极大丰富了人们夏忙前后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一直将民间文艺作为长期关照的对象。”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关中忙罢艺术节总策划武小川说,“张韬和傅亦轩两位艺术家将目光聚焦在民间剧团的生存状况上,用镜头记录老一代艺人的演出、生活,见证他们的喜怒哀乐,用贴身式、伴随式的记录,让观众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当天的影像展还邀请了眉户曲子非遗传承人和华县皮影剧团的艺人们进行现场演出。夜幕降临,好戏开场。男女老少齐坐台前,仔细观看。有调皮的小朋友不时跑到皮影戏台后方,掀起草席,想要一探究竟。但里面坐着的5位艺人并不理会他们,而是专心地表演,沉浸其中。

或许,多年前也是这样一番景象吧,金色的麦浪,热闹的夏收,喜悦的忙罢。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