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从陕北来

时间:2023-11-29 16:00:02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歌从陕北来

■ 从黄河岸到大剧院11月18日晚,在“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榆林站现场,雒胜军携徒弟杜朋朋演唱的经典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1c18869d-3309-4bdb-aaa9-947093217cc6.jpg.2

11月17日,“陕北民歌音乐会”在榆林市榆林大剧院上演。图为歌手苏文、常燕妮(左)演唱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本报记者 马腾摄

f599bf48-3340-4030-a97c-c8aae3c95438.jpg.2

11月17日,“陕北民歌音乐会”上,《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表演现场。 本报记者 马腾摄

8032a91e-b273-4876-ad51-9b552a06a216.jpg.2

在佳县赤牛坬村,村民在为游客演唱陕北民歌。 本报记者 张乐佳摄

1750e6fc-0386-4343-8b59-e93a82c96e5b.jpg.2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一组蜡像还原了歌手演唱《信天游》的场景。 本报记者 张乐佳摄

本报记者 马腾 张乐佳

诞生在黄土地上的陕北民歌,是人们对感情最本真的表达方式。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原先,干什么活就哼什么曲;如今,黄土地上的一代代歌者们,努力寻找着陕北民歌的适生土壤,唱响高亢的信天游。

11月起,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陕北民歌音乐会”开始了全国巡演,陕北民歌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此次音乐会巡演规模大、覆盖地区广,让人不禁感怀陕北民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陕北民歌为何能经久不衰?在时间的长河中,陕北民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是什么支撑它走向未来?

■ 从《兰花花》到《山那边》

这次的“陕北民歌音乐会”是陕北民歌一次极高规格的全国巡演,更是经典歌曲唤醒观众共同记忆的高光时刻。

11月17日晚,榆林大剧院里座无虚席。

“羊肚子手巾儿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儿容易,哎呀拉话话儿难……”台上嗓音一亮,台下不少观众已湿了眼眶。

“陕北民歌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贴近群众、与时俱进。”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陕北民歌博物馆名誉馆长乔建中说。

陕北民歌是从黄土地诞生的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陕北人民生活,也镌刻着时代烙印。

如今,人们听到的大部分传统陕北民歌,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那时,黄土高原上繁重而单调的劳动生活,滋养出信天游、船工号子、榆林小曲……这些歌声,反映出当时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也诉说着陕北人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原始的陕北民歌是一种‘想甚唱甚,见甚唱甚’的即兴文化现象。”在国家一级编剧、歌词作家康世进看来,红色文化的浸润为陕北民歌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没有鲁艺在延安的发展,就没有陕北民歌的大发展。”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鲁迅艺术学院的文艺工作者们迅速掀起创作热潮,收集、整理、记录了许多在民间流传的陕北民歌。“口口相传的陕北民歌有了文字记载和音乐曲谱。”康世进说。

《南泥湾》《绣金匾》《拥军花鼓》等一批具有革命内涵的新民歌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这些民歌道出了革命者的心声,也预示着陕北民歌的“重生”。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由传统陕北民歌《白马调》改编的《东方红》,就是陕北民歌历史性转变的最好见证。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年轻人涌入城市,陕北民歌的舞台也从乡间“搬进”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陕北民歌开始变得商业化。

2002年,陕北民歌歌手宋文玉从绥德农村来到县城。以前,在田地间干农活的时候,民歌只是他生活的调味剂;后来,漂泊在城市里,民歌则变成了他谋生的手段。

“这也是一个良性的转变。经济利益的推动,让陕北民歌迎来了一次大众化发展的新高潮。”陕北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雒胜军说。

近年来,陕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民歌歌手变得更加职业化。郭涛、杜朋朋、苏文等一批专业化的年轻歌手进入人们视野,《山那边》等陕北新民歌不断涌现。年轻歌手在保持传统民歌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这次“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中,新创秧歌剧《兄妹、夫妻新唱》让不少陕北民歌老听众眼前一亮。该剧根据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重新填词改编,表达了两代陕北人感恩时代的情感。

“以往我唱陕北新民歌比较多,这次我带来的是传统歌曲。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重新学习和认识传统陕北民歌的机会,对日后持续创作、演唱陕北新民歌起到重要作用。”11月18日,郭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重视,让陕北民歌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乔建中认为,环境的变迁、时代的呼唤,是陕北民歌发展和转折的背景。如今,传统陕北民歌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从黄河岸到大剧院

11月18日晚,在“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榆林站现场,雒胜军携徒弟杜朋朋演唱的经典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黄河船夫曲》在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伴奏的基础上,加入了大提琴、小提琴等西式乐器,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太惊喜了!以前我都是在村里听民歌,后来在网上听。现在,在大剧院里听,我更能感受到陕北民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65岁的老歌迷刘德发激动地说。

“创作上更开放、演唱方式上更多元、传播途径更广泛、表演舞台更专业,现在的陕北民歌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雒胜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保留传统民歌歌唱生活的创作精髓,唱出新时代的新民歌,在雒胜军的指导下,陕北民歌市级非遗传承人杜朋朋付出了很多汗水。

“我每年都会在农村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寻找最原始的创作灵感。我实地探访了多个村庄,与农民一起干农活、一起仰天歌唱,记录了很多老艺人的声音与视频。”杜朋朋说。

如今,杜朋朋不仅把陕北民歌唱出陕西,更让陕北民歌走上了意大利雷焦艾米莉亚市政歌剧院、葡萄牙里斯本卡西诺·艾斯托利尔剧院等国际舞台。

“无论怎样创作、在哪里演唱,陕北民歌的音乐根基不能丢,必须使用陕北方言,比如多用类似‘蓝格盈盈、红格彤彤’这样的结构。还要在句式上对歌词进行改造,最好以两句为一段,目的是形成传统民歌歌调的韵态形式。”康世进说。

在一大批人的努力下,新民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民歌歌手带来更加多元的陕北民歌表现形式,让陕北民歌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近几年,情景剧《酒曲人生》、陕北歌舞剧《黄河歌谣》、陕北道情现代戏《乾坤湾》等一系列民歌剧,将陕北民歌元素融入全新的创作和演绎模式中,展现出陕北民歌新的生命力。

“陕北民歌是为了让群众了解陕北黄土文化和风土人情,是为了歌唱生活。”乔建中说,“无论怎样变,陕北民歌的创作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紧跟时代步伐。”

■ 从一群人歌唱到全民唱响

大幕落下,坐在观众席的陕北民歌老听众刘学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音乐会非常精彩。作为陕北人,我真心希望陕北民歌发展越来越好,能够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刘学伟说。

雒胜军表示,在他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这是陕北民歌首次进行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国性展演,体现出国家对陕北民歌的重视。他希望这次巡演后,能有更多人爱上陕北民歌。时代需要新的陕北民歌来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

2021年,陕文投集团榆林文旅公司、榆林大剧院共同推出原创音乐品牌《歌从陕北来》,将陕北民歌中颇具代表性的《黄河船夫曲》《走西口》等作品一一搬上舞台。目前,《歌从陕北来》已成为榆林响当当的常态化演出品牌。每到周末,榆林大剧院的听众络绎不绝。

9月14日,2023陕北民歌群众广场歌汇群众组总决赛在榆林中心城区世纪广场举行。

“陕北民歌,全民唱响。这次的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仅6岁。”活动总导演师小农说。

为了让陕北民歌走得更远,以榆林发布《榆林市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为契机,榆林不断在陕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上发力,连续举办了六届陕北民歌艺术节、四届陕北民歌大赛,使得陕北民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延安市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里,实景歌舞剧《延安十三年》震撼开演;在榆林市佳县赤牛坬村,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拉开序幕……现在的陕北,民歌曲调依旧,但生活早已翻开新篇。

“陕北民歌的发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突破创作瓶颈依然是当务之急。”康世进说,“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需要年轻人深入基层、深入黄土高原,这样才能找到创作灵感。”

今年,榆林市在榆林学院成立了陕北民歌学院,专门培养陕北民歌表演、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开展陕北民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服务陕北民歌的衍生产品开发等业务拓展。陕北民歌博物馆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开展馆校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陕北民歌互动体验课堂及学术交流讲座。

陕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将整体性保护贯穿于非遗保护区建设的始终,不断健全保护传承体系,积极推动非遗创新传承发展。1月,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正式通过验收。

“陕北民歌发展到今天,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让更多反映时代的新作品传承下去。”乔建中说。

编辑:呼乐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