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西安那些终将消失的报刊亭

时间:2021-02-22 11:51:11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致西安那些终将消失的报刊亭

安叔侧身坐在自己的报刊亭里,背后靠着饮料柜,面前摊着各种杂志和小说,今天的报纸压在角落里的杂志下面

图片

报刊亭,这些曾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公共空间,对很多人来说仍然记忆鲜亮。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近愈加鲜见的报刊亭,一段交谈,顷刻激活你我曾经的生命经验。

图片

“我再坚持两年吧”

老杨的报刊亭位于西安高新区繁华的咖啡街区,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经过,其中有“996”的“打工人”、有赶去上课的学生、有闲坐下午茶的白领……但少有人愿意在他的报刊亭前停下脚步。偶尔会有老人来买上一份报纸,而小朋友们,基本把这里当作小卖部。

看到有人光临,沉默了快一天的老杨打开了话匣。

“我最多再坚持两年吧,生意越来越不行。”老杨为自己的生计犯愁。好的时候每天最多赚二百来块,差的时候几乎不怎么开张。报纸越进越少,他不想剩下报纸堆在自己手里。

老杨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上,对自己的未来生计看得通透:“我这报刊亭和以前的公用电话亭没啥不一样。”在他眼里,报刊亭和过去的公用电话亭都会成为经济与科技进步而淘汰的产物,报刊亭经营者无一例外走向解体。不同的是,公用电话亭只是单纯的工具摆设,而报刊亭的生意下,还有不少人情温度。

图片

便民不只两毛钱

安叔不是西安本地人,五十来岁,住着出租房,在中学门口经营报刊亭有20来年,“全年无休,冬凉夏暖、公益私营”,这是他对自己生意的概括。

“我没啥文化,能维持生计就行了。”他对生意没有太高的要求,每天卖不完的报纸,要么被退回去,要么安叔就免费发给路人。有人路上急需零钱,就来报刊亭换。有的学生放学会来报刊亭借手机打电话,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就放在报刊亭,有人来找,把相应的信息一报,安叔就还给他们。

安叔侧身坐在自己的报刊亭里,背后靠着饮料柜,面前摊着各种杂志和小说,今天的报纸压在角落里的杂志下面。来买报纸的老人抽出一张,把钱递给安叔——卖出这一份报纸,净赚两毛钱。

安叔说,很多老人买报不是为了看新闻:“有的老人退休后异地养老,为了防止养老金冒领,会要求他们拿着当日报纸拍照证明自己活着。”在邮局距离很远,行动不便的条件下,在安叔的报刊亭买报成了必然选择。

图片

守护精神世界

政法大学老校区的范姓夫妇经营了一家二十多年的报刊亭,尽管买报刊杂志的人越来越少,但也积累了一些忠实客户。不同于其他买家和卖家的关系,夫妇二人和顾客更像是默契的老友。

“报纸和期刊杂志是一些人的精神世界。好多老客户说我们不能倒闭,把店关了,他们就不知道去哪订了。”

为了大家订阅刊物及时,夫妇二人把每天的报纸的内容、新到的杂志发在朋友圈里,客户有需要就发私信预订,老板就给预留下来。报刊亭就以这样的方式持续运作着。

“我们俩喜欢看报纸,基本每一期都看,有时也会看杂志。再加上已经有大量的固定客户和大学里娃们的支持,我们就想一直把它办下去。”一方面是阅读爱好的支撑,另一方面则是客人给予的强烈“认同感”。二十年的营生,早已不只赚钱谋生这么简单,即便众人大都钻进手机里的众声喧哗,但自己的报刊亭仍是被需要的。

图片

续写彩虹桥下的故事

兴庆路上有一座彩虹桥,一头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东门,另一头本应该是李奶奶的报刊亭。报刊亭消失了,但李奶奶还在。

年轻时在邮局干了35年,退休之后在交大门口经营了一家报刊亭,已84岁高龄的李奶奶跟报刊杂志打了一辈子交道,看守报刊亭28年。当时报刊亭生意好,交大的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很多老师和学生专门在李奶奶这儿订阅报刊杂志。

“报刊亭拆得突然,好多教授、学生订阅的刊物没办法退掉。”李奶奶以个人身份从邮局为大家订阅刊物,没有投递员投送,她亲自去邮局取回;但自己年龄大了,只能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大家送一次。李奶奶给客户们打电话约定:“我在彩虹桥底下——老报亭那里等你们。”

“有的教授岁数大了,坐着轮椅,行动也不方便。当时开报亭的时候承蒙大家关照,现在趁我还能动弹,那就再为大家服务一年。”自发的订报行动已经持续了两年,明年还将继续下去。

你看,报刊亭拆除了,故事仍在继续。

图片

被消失也被需要

白老师是大学教授,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报纸忠实读者。从小学四年级到现在,读报纸的习惯一直没有变过。凡是走过的街道,他对报刊亭所在的位置都十分清楚:“小寨邮局一层、政法大学老校区北天桥下、外院老校区北边还有报刊亭。”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时代逐渐落幕。报刊亭在文化经济、文化产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然退却。现在若是想买一份急需的报纸,白老师要找很长时间、光顾好几家报刊亭。

每天早上,白老师会看三份西安当地报纸,先通过手机进行大概地浏览,然后再看纸质版报纸。在他看来,报纸“上网”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电子版的新闻标题比较小,有时会忽略一些真正感兴趣的新闻。我拿到纸质版,才知道新闻重点是啥,手机上的关注点和阅读体验完全不能比。”

“从内心深处来说,我对报刊亭的消失相当遗憾。”在白老师大学时期,学校的周边配套必然少不了扎堆的书店和报刊亭,现在的学校周边更多的是餐饮娱乐场所,“味觉的享受在今天可能更重要吧。”经济的汹涌涨潮背后,是城市文化空间难以避免的暗淡退场。

图片

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其自身的时代标签。随着社会不断地更迭,当实体报刊亭退出人们的视野后,却还有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保留下来,它赋予时代更鲜明、更深刻的意义。或许只有当报刊亭真正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一个城市才真正不再需要它。

图/文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吴宇菲 路飘然 张海琳 周瑞琪 朱一丹 杜柏辰

编辑:惠子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