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鄠邑千人街头“迎城隍” 非遗600多年传承不息

时间:2020-01-19 10:57:05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春走基层|鄠邑千人街头“迎城隍” 非遗600多年传承不息

3匹骏马从远处飞驰而来,透过鞭炮的浓烟看到气势磅礴的迎城隍队伍敲锣打鼓地走来,路两边挤满了围观人群,道沿上已无落脚之地,“迎城隍”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安市鄠邑区已传承600多年,几乎每年都会举办

1138011.jpg

3匹骏马从远处飞驰而来,透过鞭炮的浓烟看到气势磅礴的迎城隍队伍敲锣打鼓地走来,路两边挤满了围观人群,道沿上已无落脚之地,“迎城隍”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安市鄠邑区已传承600多年,几乎每年都会举办。

1138012.jpg

骏马开路、锣鼓小号造势 “迎城隍”吸引千人围观

1月18日上午,西安市鄠邑区北乡四镇十九堡城隍协会举办都府城隍木身像交接盛典和“迎城隍”活动,上午9时30分许,华商报记者来到鄠邑区大王街道办事处附近,两座木雕金身城隍像摆在一幼儿园院内,城隍像前的香炉里插着一米多高的粗香,香烟袅袅。村民们拥挤街道上,等待着活动的开始,时不时还有群众进入院内跪拜城隍像并送香祈福。

9时40分许,从远处传来了清脆的铃铛声和马蹄声,随后,3匹骏马飞驰而来,院外的街道开始热闹了起来,骑马者在院前拉住缰绳并调转方向,马儿又立马加速跑向街道尽头,3匹马儿在街道上来回奔跑,让围观群众提起了兴致,上千人站在街道上探头瞭望,但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

等兴奋的骏马从街道上离开,静止了片刻,便是锣鼓声震耳欲聋。一队穿着统一服饰的人从街道远处走来,这是留南村的迎神队和大王西村的鼓舞艺术团,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从敲锣打鼓到吹拉弹唱,样样齐全。鼓舞艺术团里敲腰鼓的队员吴女士说:“我们已经练了好几个晚上了,所以今天才能比较整齐。这么盛大的活动,我们也怕出错,就用的以前的鼓点,但是加了很多新的编排,我们鼓舞队基本上村里有活动就会参加,少了我们,就少了几分热闹!”

1138013.jpg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600多年 几乎每年都在坚持

1月18日,记者在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上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城隍”的介绍中看到,在全国各地县城以上的城市中,仍保留着许多祭祀城隍神的城隍庙,有“摄作福作威之柄,造注生注死之权”的“城隍”,足不出户,安座庙中享受世人的祭祀朝拜。但在西安市鄠邑区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游城隍”,城隍每年被迎请到各村,轮流祭祀,成为乡间年节活动中的一件盛事。

“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非遗项目传承人樊义廷介绍说,迎城隍也俗称接爷,2014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鄠邑区有600多年的历史,1月18日迎的这两座城隍像将由迎神队抬着游往鄠邑区渭丰镇留南村,路程约3公里,“迎城隍”也有祈福消灾的寓意。

“每年这个时候,村里都会很热闹,大家都会来看迎城隍,好像迎完城隍爷,这个年才算过了,来年也有盼头。鄠邑区迎城隍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中断了几年,但之后每年都会迎送城隍,比较壮观的迎城隍,迎送队伍就有一两千人,围观群众有数万人。”樊义廷说,这项非遗项目一直传承得比较好,也受大众欢迎,他希望迎城隍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一直传承下去,将来的孩子们不要忘了这项传统活动。

文/图 华商报记者 田睿 陈团结 实习生 韩艳燕

c60ea9aedd1820511fae850ff38d2a34.jpeg

5cb78df635f47d24aede4f3f6597f9d9.jpeg

a88ecd8d4a5714465ff899a848733cb5.jpeg

编辑:汪莹

网站简介 |  本网动态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我要投稿 |  联系我们 |  工作邮箱 | 不良信息举报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网站法律顾问:陕西洪振律师事务所主任 王洪
陕ICP备0701214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3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336号 联系电话:029-85257337(传真) 商务电话:029-85226012 投稿邮箱:news@cnwest.com
Copyright ©2006-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WWW.CNWE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