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深入构建以县域为重点、街道乡镇和村、社区为主阵地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宝鸡市凤翔区按照《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有关部署和要求,围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开展科学素质提升工程,构建区域科普格局。
一、背景介绍
宝鸡市凤翔区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东北,辖12个镇166个村(社区),版图面积1179平方公里,人口52.5万,常住人口37.9万,2021年2月实现撤县设区。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3亿元,增速6.5%;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6亿元,增速15.3%;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22.67亿元,增速8%,增加值增速4.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78亿元,增速9.4%,荣获全市目标考核“两连冠”。
凤翔历史文化悠久,是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被称为“酒中凤凰”名扬中外,千年园林东湖誉满神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木版年画声名远播,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凤翔区位优势明显。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凤翔是宝鸡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支撑。宝鸡(凤翔)机场即将开工建设,境内银昆高速、菏宝高速互联互通,宝中铁路南北贯通,综合枢纽地位持续巩固。凤翔产业基础雄厚。省级高新区创新引领,以凤香型白酒、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工业优势明显,以双矮苹果、高粱、红薯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是全国最大的矮砧苹果种植基地,“一区四城”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凤翔发展势头良好。随着撤县设区的顺利实现,凤翔正加速融入宝鸡百万人口大城市主城区,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飞跃期、产业升级的提速期、对外开放的窗口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期和社会建设的提质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凤翔区紧紧围绕科技强区、科创兴区目标,坚持把发展科普事业作为长期任务来抓,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聚力打造凤翔全域大科普品牌,奋力开启“科耀雍城”新格局。始终坚持组织重视、严格奖惩、应急机制三个到位,强化“科耀雍城”科普品牌打造的制度保障、条件保障和能力保障,发挥网格管理、经费充裕、平台载体、科普志愿四大作用,抓住渠道多元、社会动员、科普中国平台、现代科技展馆、全域科普体系建设五个关键,充实“科耀雍城”科普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公众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升,科普服务发展的活力逐步显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绩,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等16项国家荣誉,85项省市荣誉,四次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首次入围西部“百强县”,创出了凤翔高度。截至目前,凤翔区已经建成了区级科学技术协会1个、区级农技协联合会1个、区级学会5个、镇科协12个、村(社区)科协16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7个、镇、村(社区)科普活动站(室)178个、学校科技室51个、专业科普场馆16个、陕西省农技协科技小院2个、陕西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市级科普教育基地7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10个、市级科普示范学校3所、市级科普示范社区4个。在省、市科协的大力指导下,根据全国科普示范县(区)标准和要求,凤翔区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统筹科普资源,创新“科普+”科普工作方式,营造创新氛围,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聚力打造“科耀雍城”全域大科普品牌,创出凤翔全域科普新高度。把全域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为主动融入主城区,争当发展排头兵,奋力谱写凤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科普支撑。
二、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凤翔区在上级科协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陕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打造科普工作亮点,突出科普教育特色,开创科普示范工作新局面。
(一)聚焦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始终坚持“三个到位”
一是组织重视到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等关于科普的重要指示精神,主要领导每年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听取专题汇报,研究解决问题,部署推进计划,认真贯彻“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方针,将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二是严格奖惩到位。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把提高科普工作的推动力和执行力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严格奖惩建章立制。不断夯实责任,通过定期督查考评、通报反馈等制度,将科普工作特别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纳入全区目标责任考评体系,采取季度打分、年度考核的方式对全区各镇、各部门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考核,有力促进了科普工作开展和公众科学素质建设。
三是应急机制到位。高度重视应急科普工作,切实加强与宣传、应急等部门协作,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应急科普常态化平台,持续加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工作开展力度,在设备、人员、资金等应急科普宣教基础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在方式方法、载体路径上不断更新创新,大力提升全民快速响应能力。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应急科普工作,依托区融媒体中心协同构建应急科普宣教平台,通过公众号、短消息、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加强应急科普资源生产和传播,扩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科学防疫能力。
(二)狠抓科普条件和能力提升,做优赋能“四个方面”
一是规范建设科普组织网络。根据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紧盯全域大科普目标,大力实施全领域行动,在各镇、村、组配备科普宣传员,组建以广大科技志愿者、“土专家”“田秀才”、科技企业骨干、新闻媒介记者和基层“三长”为成员的科普信息员队伍;构建政府、社会两条科普工作战线,形成全域、全员、全时科普工作网格,达到科普工作有领导、开展活动有场所、科学普及有专家的“三有”目标,建立了区、镇、村(社区)三级科普体系,实现了科普宣传网络全覆盖。
二是确保经费保障充裕。区委、区政府坚持将科普工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根据全区群众科学素质建设发展实际需要,科学核定科普工作经费,保障投入水平。同时,区财政大力支持科技资源科普化、公益化,鼓励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企业以适当方式参与科普事业发展,科技资源科普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以区财政为主导、上级补助、社会融资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普投入格局,为科普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挥示范基地辐射作用。着眼新时代科普工作特点,紧跟形势任务,紧贴基层实际,紧扣群众需要,围绕基层科普阵地建设,充分发挥辖区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实施全地域覆盖行动,切实推动科普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
四是发挥科技志愿服务优势。深入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广泛凝聚志愿力量,不断壮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在区科学技术协会志愿队基础上,靶向联系教育、卫健、农业农村、水利、林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领域,指导镇村建立科技志愿组织,组织教师、医护人员、农技专家、职业农民等专业人才加入科技志愿者队伍。全区注册科技志愿者11946人,组建服务队433支,发布活动91场,项目总数3个,志愿者人数全省第一。
(三)紧盯科普工作落地见效,牢牢扭住“五个关键”
一是牢牢扭住“拓宽渠道”这个关键,推进科普渠道多样化。着眼构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导,其他区级部门、各镇、各企事业单位参与,个人和社会公益组织志愿服务助力的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多渠道、多元化格局,充分利用各类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活动,有效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科普宣传教育。
二是牢牢扭住“聚集力量”这个关键,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坚持把科普工作融入更多科技元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格局初步形成。神农农业科技公司“星创天地”,采用以创客为主体的众创兴业模式,为创业人员提供科技力量。退伍老兵唐文绪先生自筹资金60余万元,在自家宅基地上修建了唐家山乡村科技馆,吸引了区内外8000多名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凤翔区消防救援大队依托优势资源,建立起了消防科普教育馆,每周六、周日定期开放。凤翔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进行整体升级改造,举办电商知识培训26期,培训1718人次,拓展了凤翔优质产品销售渠道,增进了凤翔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促进了群众增收,提高了群众获得感。
三是牢牢扭住“科普中国平台”这个关键,推进科普资源落地应用。我区深入落实中国科协关于“科普中国”落地应用和“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工作要求,坚持以加强科普信息员队伍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激发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与信息化科普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扩大科学传播的覆盖面,构建了大联合、大协作的信息化科普大格局。
四是牢牢扭住“现代科技展馆”这个关键,力促科普展教功能全面发挥。以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绿宝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恒丰昌农业专业耕播合作社、陕果集团金苹果基地为依托,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建设与发展,整合辖区消防科技馆、雍城湖湿地公园科普馆、示范学校、节水科普馆、唐家山乡村科技馆、电商服务中心、青春驿站、禁毒主题广场等优势科普资源,努力提高开发、集散、服务能力,借力谋划科普新思路,形成具有凤翔特色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五是牢牢扭住“科普体系构建”这个关键,大力培育“科耀雍城”科普品牌。
加快全域大科普建设步伐,积极探索“科技之春、科普一‘夏’、金秋益农、冬‘技’惠民”的全域、全时、全民科普惠民特色发展之路,创新“党建+科普”“安全+科普”“民生+科普”“产业+科普”的科普工作方式,大力培育“科耀雍城”全域科普品牌。
三、典型案例
近年来,宝鸡市凤翔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科协的有力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以中、省、市科协相关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广泛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活动,全面保障工作“序列化”推行,着力构建全域序列化科普项目体系,建立序列化科普活动和科技志愿服务矩阵,创新序列化“科普+”科普工作方式,营造创新氛围,着力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创出凤翔全域科普新高度。
(一)聚焦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全面保障科普“序列化”推行
始终坚持组织重视、严格奖惩、应急机制三个到位,提供科普“序列化”的政治和制度保障,发挥网格管理、经费充裕、平台载体、科普志愿四大优势,提供科普“序列化”的条件和能力保障,抓住渠道多元、社会动员、科普中国平台、现代科技展馆、全域科普体系建设五个关键,全面建设“序列化”全域科普体系,统筹科普资源,把全域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为主动融入主城区,争当发展排头兵,奋力谱写凤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科技支撑。
(二)牢牢扭住序列化科普项目体系构建,激发科普创新持续活跃
加快全域大科普建设步伐,将每年举办“科技之春”宣传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和食品卫生安全、健康、节水、节能、双创宣传周、安全生产月活动、文明礼貌月和爱国卫生月活动等活动统筹整合凤翔区科普特色项目体系,将科普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整合提升“科技之春”“三下乡”“科技周”等13个主题科普项目活动,聚力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凤翔示范项目”“凤翔科普”“宝鸡农村科普大学凤翔分校”“青春驿站”等8个本土区域科普品牌,积极探索“科技之春、科普一‘夏’、金秋益农、冬‘技’惠民”的全域、全时、全民的科普序列化项目示范引领发展之路。
(三)建立序列化科普活动和科技志愿服务矩阵,精准对接科普需求和供给
目前注册科技志愿者11946多人,服务队433支,发布活动91场,科技志愿者注册数量全省第一。先后建成“曹儒”专家工作站,拥有电商服务中心、青春驿站、曙光救援、雍州跑团等品牌科技志愿服务队,并组建178名农技人员组成的凤翔区科技特派员科普服务团,每年开展各类科普服务活动480多场。整合年内重要的纪念日和主题活动日,建立科普活动和科技志愿服务矩阵,公众科学素质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谋划,成员单位积极按时按点扎实落实,主动履职作为,动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场地、人员、资源优势,在重要纪念日和主题活动日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助力凤翔创新发展和追赶超越。
(四)创新序列化“党建+科普”“安全+科普”“民生+科普”“产业+科普”的科普工作方式,大力培育“科耀雍城”品牌
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发展活跃、治理有序、生态宜居的崭新风貌。
党建+科普,依托凤翔区紫荆彭德怀西府出击广场、大塬村进学园、高嘴头政治生活馆等党建创新平台,打造集传播新思想、树牢理想信念、开展党性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家精神、筑梦科技强国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基地,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到党史学习教育,紫荆彭德怀西府出击广场、大塬村进学园、高嘴头政治生活馆已成为开展党性教育、树牢理想信念、提升科学素质的“教育课堂”和“红色熔炉”,累计接待区内外党团员、少先队员和群众3万余人次。
安全+科普,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科普服务我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国家总体安全、国防安全、网络安全、粮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开展科普宣传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区共建有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教育广场、禁毒教育主题广场、交通安全主题教育广场、卫生健康主题教育广场、消防主题科普教育馆、安全生产教育基地等6个安全主题教育场馆。始终将粮食和食品卫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每年扎实开展“食品安全周”科普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大众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素养水平,近三年共动员宣传人员148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64984份、宣传品8991个,制作展板424面、横幅247条,接待群众26006人次,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应对风险的能力。
民生+科普,针对农村科普条件薄弱、周边资源匮乏、居民科学素质不高等现状,近年来,依托中小学科技活动室,镇村文化站,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精准匹配、全力扶持的方式,共建唐家山乡村科技馆、玉燕山蝴蝶谷、西凤酒公司、神农科技等7处农村科普教育基地,镇村科普站(室)178个。组织开展健康科普宣传、爱国卫生运动、“八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老人科普关爱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将文化活动与科普宣传有机结合,组织编排科普文艺小段,寓教于乐。实施科学营、“科学实验秀”等青少年主题科普教育夏令营活动。近年来,我区将扩容升级改造雍城湖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基地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雍城湖国家湿地公园每年以世界湿地日、全国科普日、野生动物保护日等重要活动时间,积极开展社区湿地宣讲、中小学湿地课堂、湿地知识竞赛、湿地摄影作品大赛,广泛开展湿地动植物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此外还借助“雍城湖国家湿地公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加强湿地科普宣传,提高人们对湿地及湿地动植物的认知。2021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雍城湖湿地公园为国家湿地公园。
产业+科普,我区是个农业大区,种植苹果20余万亩,主导产业清晰,农业产业基础好。凤香型白酒产业、化工和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正在聚集成型,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正在实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凤翔高新区示范项目加快推进,组建8个企业研发中心,支持裕隆气体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共建,推动低温氢能应用技术研发试验基地建成投用(2022年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64个重大项目之一),指导西凤集团高标准编制宝鸡市白酒重点实验室资料,支持长青能化、柳林酒业等2家企业创建省级技术中心,力争西凤酒业纳入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序列,加快构建企业研发机构梯次培育体系。组织各类农业技能培训和科技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实施科技特派员下沉田间地头培训指导农田管理,指导绿宝果业农村科普大学凤翔分校、农民田间学校、农民手机学校等机构,全力支撑我区主导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四、下一步工作规划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中、省、市科协2022年科普工作要点及相关指示精神为指导,大胆创新、奋力拼搏,在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行动工作“序列化”上实现突破。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普阵地建设,拓展科普渠道,提高科普条件和能力,丰富科普示范内涵,扩大科普工作的影响力。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健全组织,统筹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针对镇(街道)、部门之间科普工作推进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下沉一线,不断深化科普工作。
(三)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供给服务和资源开发整合力度,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理念。
(四)继续深入贯彻中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结合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资源,紧密结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常态长效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推广、产业服务等科技志愿服务。不断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编辑:史耀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