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下河杨桃喜丰收 果农乐开怀 杨顽毅 摄
漫步云霄百果鲜,醉恋下河杨桃甜。云霄县“下河杨桃”一直享负盛名,作为杨桃种植“第一大村”,云霄下河乡下河村种植杨桃已有近150年历史,全村杨桃年总产量2.5万吨,总产值1.2亿元,201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杨桃)示范村,2016年“下河杨桃”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下河杨桃示范园”获评中国十佳绿色生态基地,当年下河杨桃还亮相了厦门金砖峰会。
然而,早年因为缺乏科学的引导和产业布局,当地农户各自为战,下河杨桃产业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剩下的老人守着自家杨桃园艰难度日,小山村成了“空壳村”,渐渐戴上省级重点扶贫村的“帽子”。
得益于脱贫攻坚战的启动,下河乡党委、政府积极在下河村实施产业扶贫,大力扶持杨桃种植业,加快发展杨桃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断把电商扶贫工作拓展和延伸到合作社、贫困群众当中。2016年该村实现贫困户脱贫36户133人,2017年全村实现贫困户脱贫31户117人,2018年脱贫5户15人,村集体实现脱贫摘帽。
下河村贫困户蔡艺勇正在为自家的杨桃套袋 何玉武摄
改良杨桃品质 推行产业扶贫模式
立冬前后,恰是杨桃醉人时。11月7日,“E路同行·‘漳’显魅力 ”2019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漳州行大型采风团来到了下河乡下河村:茶马古道、百年古杨桃树群、古城堡、古楼宅、烽火台,还有潺潺的流水声,阵阵扑鼻的果香,溪畔上,“杨桃小镇”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如今的下河已不是昔日那个省级贫困村。
“过去我们群众最发愁的是杨桃卖不出好价钱。”下河村支部书记蔡劲松告诉记者,以前下河村杨桃种植面积虽然大却分散,品种以本地酸杨桃为主,口感酸涩,产量高销路却不好。此外,受地理位置偏远、运输条件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售卖杨桃只能“走、骑、等”,靠着肩挑手提走到邻村叫卖,骑上半小时三轮摩托运到城区卖,等着收购商进村,“杨桃鲜果每斤卖不到2元。 ”
为何改变这一“看天吃饭”状况,下河乡政府聘请了省农科院专家建立品种改良实验园,规划建设了500亩杨桃种植示范基地,在推广当地品种“虎尾种”种植的基础上,引进马来西亚水晶杨桃,台湾软枝杨桃、马来西亚红肉杨桃等品种,进行高接换种,并在全乡试验推广种植。
下河杨桃喜获丰收 戴园笙 摄
杨桃品质上去了,下河村又相继成立了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当地杨桃申请注册的“下河杨桃”地理商标,并统一制定杨桃的“地方标准”。此后,该村大力推动“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在这基础上推行了“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村里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了合作社,有种植杨桃的贫困户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协议,由合作社包购包销,并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培训,每户每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
2016年至今,下河村已有贫困户36户133人通过合作社实现了脱贫。
下河”市外桃源“引客来 高志坚摄
延伸杨桃产业链 实现一产“接二连三”
眼下,乡村休闲游在下河村正悄然兴起。在下河杨桃生态观光园里,总能看到游人如织,或在“万亩杨桃海”里摘杨桃、或在田园小屋里品蜜饯、或在瞭望台上赏美景……
云霄县以下河村为示范点,实施定点精准扶贫,不仅将杨桃产业做大做强,还推动杨桃产业“接二连三”,延伸出了杨桃加工业、旅游业,实现三产联动,形成“一产接二连三”格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三丰收”。
“下河村以杨桃产业为轴,打造杨桃加工产业及乡村旅游产业的闭环,激活农村经济活力,有效增加下河村群众收入,更辐射带动全乡经济发展。”下河乡宣传干事蔡育忠表示,目前下河杨桃已形成系列产品,几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生产的杨桃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
杨桃树下话丰收 杨顽毅摄影
下河村还将目光聚焦到了发展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产业上。2016年,以万亩杨桃基地为支点,下河乡投资1.5亿元,在下河村兴建杨桃生态观光园,着力打造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暨文化旅游的杨桃生态观光园。
之后下河村又连续举办杨桃节,通过举办活动发展集采摘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游,引得厦门、泉州等地的自驾游客纷至沓来,仅2017年2月的杨桃采摘季,就吸引游客超过6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400余万元,2018年1月举办的第三届杨桃采摘季,不仅吸引来自闽粤地区的游客前来,还在线上线下主流旅行社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快了生态乡村旅游的步伐,推进下河村一产接二连三格局的形成。
“现在每周末都有自助旅行团到下河,乡村旅游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蔡育忠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了下河村贫困户的收入,2016年以来,下河村就有52户贫困户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增收,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农民合作社社员准备将杨桃网络订单发往全国各地 杨顽毅 摄
电商促进扶贫 贫困村迎来了“蝶变”
在下河村富达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记者看到社员们正忙碌着,准备将杨桃的网络订单发往全国各地。让杨桃触“电”入“网”,这是下河村在脱贫攻坚行动中走出的新路子。
下河村不忘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来促扶贫,他们依托万亩杨桃基地,建立了农村淘宝运营中心,同步成立电商协会,全村19家合作社与电商平台签约,还引导产销大户、合作社与手机APP、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及微商签约合作。
蔡劲松告诉记者,下河村已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电商带贫体系,通过农村电商服务站、合作社、电商平台等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了网上网下的有效对接,共享电商产业链条增值收益。2017年3月,由下河村党支部带头成立“雨润种植合作社”,将全村所有贫困户纳入合作社中,融入当下最流行的“轻松筹”方式,短短几天时间就帮助贫困户卖出杨桃1万多斤,销售额达5万多元,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种养的积极性。
乡镇干部深入基层,与贫困户交流,了解增收情况 林汉荣摄
另外,下河村还建立了电商精准脱贫队伍,并加强培训电商扶贫管理人员,同时鼓励贫困户接受“手机微店”培训,并配备基础智能终端,以下河杨桃为卖点,开展“扶贫网上行”,“借助后台大数据,可以及时了解供需信息,摸清贫困户生产情况,解决产品滞销难题及后期扶贫资金补贴精准到户、精准到人。”蔡劲松说。
目前通过线上平台,下河杨桃每月销量均保持在10000箱以上,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福州、厦门等省内外市场,价格达到每箱50元。
如今,下河村依靠杨桃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全村脱贫,它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下河村的完美“蝶变”,是漳州市开展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自启动“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以来,漳州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搬迁改造安居、教育培训扶智、医疗保险救助、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完善、“双薄弱村”强基等“七大攻坚工程”,到2018年底,所有贫困县、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均实现了脱贫摘帽。另外,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于今年6月经福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公告批复退出,漳州市就此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
编辑:张晨
忒色 宝鸡市文物普查队发现博山盖绿釉陶奁博山盖绿釉陶奁(资料照片) 2025-07-01
忒色 选手返程行囊满载特产,化身移动的“麟游名片”,推动农特产品依托赛事走向全国 2025-06-30
忒色 6月25日至27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陕西省濒危剧种展演在渭南大剧院上演。 2025-06-30
忒色 党建引领锻造“高原枫警”吉迈派出所将党建工作作为队伍建设的 “定盘星”,纵向建立“局党委—所支部—党员先锋岗”三级责任链,横向打造“民警+村警+义警”治安共同体,立体化构建“激励-约束-关怀”成长矩阵,用三维坐标重构高原警务生态 2025-06-23
忒色 第四届源点西部电影展在古城西安启幕 2025-06-23
忒色 2025-06-23
忒色 央视热播电视剧《护宝寻踪》圆满收官《吕氏乡约》再塑乡风文明底色蓝田县三里镇乔村文化墙上的《吕氏乡约》 2025-06-23
忒色 记者从久治县公安局获悉,G347综合检查站自2023年12月正式运行以来,已成为果洛州乃至青海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关键支点,以“智慧警务+跨域协作”的创新模式,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省界安全防线 2025-06-20
忒色 2025-06-21
忒色 6月18日,聚焦果洛“十四五”·共鉴发展新征程2025“网链果洛・融绘新篇”大型融媒体采风行,深入探访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河曲马良种繁育基地,记录下这里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5-06-20
忒色 在党建引擎的强劲驱动下,宁友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被全面激活,焕发出蓬勃发展的崭新生机 2025-06-19